三体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辛亥大英雄 > 第五五三章 破坏和丰收

第五五三章 破坏和丰收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现在却要亲手将它破坏,他是真不舍得。而且他也清楚,徐树铮这番建议根本没安好心,就是准备破坏铁路,防止被莫斯科利用威胁东方安全。因为只要铁路被破坏,以内战后元气大伤的俄国国内情况,或许十年内都无法重返东方。

徐树铮见他还在犹豫,心底冷哼一声:“将军,我的建议就到这里,撤不撤退最终由您决定。但我想提醒您,我国刚刚才渡过白银危机,损失非常的严重!国内也出现很多自然灾害,已经不可能越过叶尼塞河支援贵军,希望诸位为那些追随你们的将士们想一想,暂时的失败并不重要,失去了人心才可怕!”

几句话让高尔察克和杜托夫等人都心底一震,目光沿着铁路逐渐向东缓缓移动。

*******

徐树铮努力说服高尔察克搞破坏时,国内大部分地区也都迎来了春耕**。

“撤退?”

“不。彼列科普地峡是高加索的凡尔登,不可能被攻破的!”

“是啊,只要他们被拖在地峡几个月,我们就能强攻乌法、察里津,对他们实施大包围。”

等翻译重复完徐树铮的话,在座的俄**官纷纷叫嚷起来。绝大部分人都觉得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彼列科普地峡是世界上最难被攻破的天然屏障,所以觉得可以利用地理优势让邓尼金部拖住敌人,学习凡尔登等敌有生力量被消耗后发起反攻。这些荒谬的言论让徐树铮暗暗冷笑,也不看看自己部队是什么情况,如果不是总司令支援,早就被穷党从内部攻破了!士兵已经无心恋战的情况下,还想着反攻简直是荒天下之大谬!

还好高尔察克总算有些见识,明白地峡是不可能长期拖住已经摆脱西线困扰的莫斯科政府的,但他又不甘心就这么撤退,看看手中的情报。半晌后追问一句:“徐将军,这些情报可靠吗?”

无论工商怎样发展,春耕都是中国最紧要的大事之一。以前满清时期,每逢这个时候官员们也都要亲自上阵,何况是现在的民国。所以上到总统下至地方官员,几乎全体出动保障农业需求,军队也停下大部分训练,腾出油料给越来越多的拖拉机使用。

湖北是国防军的发源地,也是革命火种的起源之地。最早受惠于扶民政策的湖广大地是全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不仅建立起以汉阳集团和湖北钢铁厂为核心的庞大工业体系,农业方面也不甘人后。昔日厮杀的战场。迎回了当初在这里鏖战的领袖,杨秋和众多官员们回到孝感,站在田埂上对远处几台手扶拖拉机指指点点。

手扶柴油拖拉机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最后完成的项目,这个项目可没靠资料机,完全是杨秋依靠在汽车厂镀金那几年累积的知识,结合小时候弄过的东方红拖拉机自己琢磨的,最后由汉口拖拉机厂完成设计和建造。与后世的手扶双轮拖拉机外观一模一样。15马力单缸柴油机,三档变速,采用越野汽车使用的充气宽齿纹轮胎。既能犁田耕地,也能拖挂斗车拉货,非常方便。

“如果您相信,那么这些情报就是有效地。”徐树铮很巧妙地将避开情报话题,扫了眼众人后提高声音:“莫斯科的总兵力已经达到骇人的500万,依靠向富农征集和摊牌粮食,他们已经储备了足够物资和弹药。如果继续守在这里,就会遭到至少80万以上的敌军进攻!目前军队中的气氛相信大家比我这个外人清楚。乌拉尔山守住的可能性很低。如果不立刻撤退,敌人只要打开缺口,就可以从西哈萨克绕道进攻鄂木斯克甚至托木斯克、巴尔瑙尔这些地区。切断你们的后路将数十万自由战士全部杀死!”

高尔察克等军官觉得这些话有些夸张,且不说从哈萨克斯坦绕道一千多公里袭击托木斯克有多困难,光是国防军暂时管理的巴尔瑙尔就不是那么容易攻下的。但部队里的情况他们也的确很担忧。穷党思想正在迅速蔓延,大批大批已经无心恋战的士兵变得焦躁激进,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等敌军攻来或许会出现大批倒戈的事情。唯一的办法就是撤出乌拉尔正面,拉开和穷党的距离,逐步瓦解军队内部的不安定因素。

但这个距离到底需要多长呢?鄂木斯克还是托木斯克?或者直接退过叶尼塞河进入中国领土,由国防军提供庇护?最后一个想法意味着他们这些人彻彻底底成为中国的附庸!谁舍得放弃权利,去另一个国家流亡呢?

素有小诸葛之称的徐树铮哪会不知道这些人的想法,大步走到地图前手指缓缓移到叶尼塞河旁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是我国和贵国的领土分界线。也是西伯利亚铁路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相信这里的重要性诸位很清楚。我的建议是,立刻开始撤退行动,拆除和破坏铁路防止被敌军利用实施快速追击,不要在鄂木斯克等地多做停留,直接越过叶尼塞河。有这样一道天然分界线。我军就可以保护诸位前往贵国的北方领土修生养息,敌人失去铁路后没有三五年别想威胁诸位的安全,有这段时间完全可以先解决内部问题,然后伺机反攻重回圣彼得堡。

重回圣彼得堡谈何容易!其实就连高尔察克都已经绝了这个心思,自从把追随自己的百万难民送往中国就已经做好失败准备。但为了保护手下这几十万人马,撤退已经是必然。只是他看看徐树铮。再看看地图上串联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大动脉,实在是有些舍不得。要知道当年为修造这条铁路,整个俄国都动员起来,耗时近十年才勉强打通,还花重金聘请大量英法工程专家解决永久冻土层和严寒酷暑的问题,可以说这条铁路凝结了整个斯拉夫民族的心血!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